主要性狀:
早熟綠把長茄優(yōu)質(zhì)雜交種,植株生長勢強,果實長棒形,果長28-38cm,果粗約7cm,果實紫黑色且光亮,萼片鮮綠色,座果率高,產(chǎn)量較高,膨果速度快,采收期長。正常氣候精細管理條件下畝產(chǎn)量可達4000-5000kg。
栽培措施:
建議畝植800-1000株左右。忌與茄科作物連作。肥、水要充足,以充分發(fā)揮品種的產(chǎn)果潛力。及時摘芽和疏花,主莖第一朵花(即“門茄”)以下的側(cè)芽要全部摘除。每一花序只留一果,多余的花和小果要及早疏去。不宜施用含有植物生長素,激動素,矮壯素及果實膨大劑的農(nóng)藥或肥料(包括葉面肥),否則有可能果實變短,畸形或出現(xiàn)空腔等不良性狀。綜合防治青枯病、綿疫病、黃萎病、褐紋病、立枯病、猝倒病、菌核病、早疫病,紅蜘蛛、茶黃螨、茄黃斑螟等病蟲害。
品種適宜種植區(qū)域和種植季節(jié):
生長適溫20-30℃條件下全國各地均可種植。適溫條件下建議春保護地栽培于9月1日播種育苗,11月1日至12月15日移栽。秋保護地于6月15日至7月15日播種為宜。廣東、廣西、福建、江西、浙江、江蘇、上海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重慶、海南、云南、貴州、海南等地在適溫條件下建議春保護地栽培于9月1日播種育苗,11月1日至12月15日移栽。秋保護地于6月15日至7月15日播種為宜。
適應(yīng)性:
本品種抗性較強,適應(yīng)性較廣,抗病力較強,粗生易種植。